师云:修为在心。也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太极拳的修为,实质是心的修为。修炼太极拳离开了心的修为,是无法迈进太极拳最高圣殿的。因此,师亦云:练拳靠悟。何谓悟?师曰:悟即吾心。
何谓心?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既不是指人体之器官,即人的心肝肺的那个心,也不完全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思考或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个心。其所言之心,是使人无欲无私、勿忘勿助、清净空明,如老子所说:“虚其心,实其腹”的那个心;又如孟子所主张的“存心养性”以“养吾浩然之气”的那个心;也是禅宗告诫人们顿悟而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那个心。假如朋友问:如果真有这个心,这个心应如何定义,或如何定名?我不知道心的准确定义,也无法用我们的语言对心进行定位;但我知道,无论老子还是孟子,无论道学、儒学还是释迦所言之心,都是要在抽象与具体中,在理性与感性中,在推理与妙想中,在正向与逆向中,在明确与模糊中,在实有与虚无中,超越其对立,追寻同一、归一、统一,而达至圆满的内心世界。如果非要给心定名,似乎可以称之为精神世界,或者干脆就将心称之为道;心即道,道即心。太极学子更能够理解为:心即太极,太极即心。
何谓心法?修为就要有法,修心之法即为心法;太极心法就是遵太极拳道而修养自心之法。这里所言心法有两层含义。其一为方法;其二为法则。我个人认为,就太极心法而言,其法似乎重点应该是指法则。因为太极拳道之心法,其特点是心无常心,法无定法,非心非法,故有则即法。正如拳论所言:功夫无息法自修。太极拳心法是统领太极拳修为的根本大法,是不容随意更改的法则,或许可以称之为太极拳王国的宪法。而方法是个性化的范畴,每个修炼者都可以、也必须找到对自己最合适的具体方法。当今有些太极名家把行拳走架时,如何配合形体动作的心中所思、意念所注,称之为心法,我个人认为似乎不妥。不论是手擎小气球也好,或是意想把小气球按潜到水下也罢,这些所念所想,只是修为当中的一些具体的小的技巧和方法,不应该是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法。因为太极心法是由道而生的最根本、最本质、最深刻的法则,而不是表面的、现象的、个性的、具体的想法、念法或做法。太极心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统领并体现在太极拳领域的各个门派,因此超越杨式、陈式、吴式等各个派别,更不属于哪个人。它或许只从属于太极拳道。
有同道会问:你把太极心法称之为太极王国之宪法或根本大法,那么这心法是不是非常的深奥与神秘呢?在此我首先要说明一点:太极心法既不深奥,更非神秘。所谓太极心法绝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也不是神神秘秘的玄学,更不是抽象离奇的幻影。恰恰相反,正是前辈先人通过挖掘与传承,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归纳提炼出完整系统的太极心法,使原本深奥神秘的拳理,变得浅显易懂;使本来抽象模糊的拳义,变得形象具体;使最初繁杂含混的方法,变得简单可行。总之,正是太极心法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把“十年不出门”的太极拳,由难变易,由深转浅,由繁成简。因此,要想在太极拳的修为中,登堂入室、攀登高峰,只有一丝不苟地学悟太极心法。遵心法而修,循心法而为,才有入门登峰的可能。正因为如此,太极心法多年来被门里的人视为密不外传之法宝。
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教拳成为了生存的职业与谋生的手段。因而,把太极心法藏而秘之,这是能够理解的。其实,所谓之密,是人为所致。时至今日,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要把太极拳这个民族文化之瑰宝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就要去伪存真、揭密示人、共同勉学。如此才能在太极拳的修为中无愧祖宗、无愧后人、无愧吾心。
言归正传,何谓太极心法?师曾秘训:“一求三修即为心法。”何谓一求?即:处处求中。何谓三修?其一,反向修义;其二,假借修真;其三,层层修分。关于这一求三修的具体内涵分述如下。
一、处处求中
关于一求三修的太极心法,本人依据自身学悟的体会,用今天的词语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一个核心即处处求中。为什么把求中视为太极拳修炼中的核心呢?如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即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师亦云:“无过不及者,中也。”因此,在太极拳修炼中,不管是练习基础功法,还是盘拳走架;无论是揉手听劲,或是打手搏击,毫无例外,都要时时处处遵循无过不及这个唯一准则。可以说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通篇阐述的核心就是无过不及。“人刚我揉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在论述无过不及。“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依然是在论述无过不及。因此,我们大家可以把太极拳的修炼过程归结为无过不及而求中的过程。
关于中,求中作为太极心法之核心,她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瑰宝,是以阴阳学说与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武术拳种之一。她最重要的特点是充分而完美地体现了中国道家思想中古典的辩证哲学。分阴阳与合太极,就在这一分一合之中,运用并展示出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统一与相互变转的根本属性。在传承着几千年前远古母系文明的《老子》中,就用了极为精妙的文字,对这个辩证思想做了深刻的论述,这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用了形象而精辟的“相”诀文字,明确地指出任何事物有这一面,也就有另一面;而且这两面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相依待而存在,谁也离不了谁,要这个而不要另一个,根本是不可能的。难是对易而言,长是对短而比,高是对下而说,前是对后而论,……。正是遵《老子》学说而作的《太极拳论》清楚地告诉我们:“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有些太极名家总结出了太极拳的特点:以小搏大、以慢制快、以少胜多、以柔克刚……。诚然,这些确是太极拳的特点,不容质疑。可是,它只是揭示了小与大、慢与快、少与多、柔与刚等等阴阳矛盾相对立的一面,是不全面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另一面。同时,这一面与另一面还保持着相互变转的关系。依据阴阳相济的这一根本法则,秉承老子的相诀文字,我的太极拳传承的前辈们总结出了太极心法“相字十六诀”,即:“松紧相适、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轻重相出、曲直相依、起落相成、前后相连、左右相系、上下相随、大小相含、多少相存、内外相融、开合相寓、动静相因、有无相生、虚实相伴。”相字十六诀可以说基本上较全面而系统地把太极拳所涉及的从外到内、从形到神、从方位到行功等诸方面对立统一的关系,做了具体的表述。这相字十六诀寓意深刻地指明了练太极拳时,只练松而否定紧,只找柔而排斥刚,只讲慢而丢失快,只要轻而抹煞重,只有曲而忽视直……都是有悖于太极拳阴阳相济这一根本法则的。相字十六诀告诉我们,在太极拳修炼中,既要松,也找紧;要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相适。这里所言松紧相适,就是松多则懈,紧多则僵;松与紧不多不少而适中,即松与紧无过不及,也就是松紧求中。同理,刚柔相济就是刚少则软,柔缺则硬;刚与柔无过不及而刚柔求中。同样,快与慢、轻与重、曲与直、大与小、动与静、虚与实……都存在着对立统一而求中的关系。
或许有朋友问:依照相字十六诀所言求中而修炼太极拳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师曾谆谆告诫:“松紧求中而沉,轻重求中而稳,曲直求中而弹,刚柔求中而韧,快慢求中而匀,内外求中而整,虚实求中而灵,有无求中而变。”因此,处处求中就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沉稳、弹韧、匀整、灵变。此八个字就是求中在太极拳修炼中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求中之结果。
处处求中是太极心法的核心法则。在太极拳修炼中要处处求中,就必须做到心里有中;要时时处处把握着“中”这把无过不及的标尺,去检验、衡量自身的一思一念、一举一动;要把自己的身心内外聚敛在“中”这个核心点周围。这样你就可以摒弃那些:松对还是紧对、柔好还是刚好、快点儿还是慢点儿等等混乱杂念的干扰。你会发现处处求中时反而觉得行拳走架、听劲摸手有了遵循;散乱变集中了,复杂变简单了。当用求中这把钥匙打开了太极拳奥秘这把锁,你会真正体会到:松也不对,紧也不对,松紧适中才对;柔也不好,刚也不好,刚柔相济而中最好……。你才真正悟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名言之理;真正迈进“拳无拳,意无意,有意无意是真意”之太极神奇的妙境。
二、反向修义
反向修义是太极心法三个重要基本点之一;也是在太极拳修为过程中,对太极心法最主要的方法论诠释。可以说修炼太极拳离开反向修义这个法则,将无法迈进太极拳核心之门;背离或不能正确运用反向修义法则,确是不少修炼者经过几十年练功仍不入门的原因之一。师云:“拳重在悟理明义,明义贵在反向修为。”
应该说反向修义这个法则,既不是太极拳派生,更非太极拳独属,而是宇宙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必然。太极心法所言之反向修义,是依据太极阴阳论与太极拳道而产生的重要修心法则。我们大家都知道,阴阳论是我国古典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理论,她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消长、相互变转、相反相成的运化规律。万物本源之根本就是老子所言之道,而太极拳正是以拳之形式体现和反映着道的实质。可以认为,道之所有品质和属性,均无一例外地能在太极拳中完整展现出来。
做为太极心法的基本法则,反向修义关键在“反”字。综观《老子》会发现,老子所论之道具有自然而流动性、无限而永恒性、复归而循环性、逆向而否定性。“反”是复归而循环性与逆向而否定性在道中的具体体现。细读《老子》不难发现:“虚其心,实其腹”;“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曲则全,枉则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大直若曲”;“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等等立论,无一不贯通着“反”这个逆向而否定的法则;无不显现着“反”揭示了事物物极必反与复归而循环的本质。
宇宙万物均是存在正反两个方面,或者说整体=正面+反面。正与反相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体。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大多是事物的正面,因为正面是外显的、实在的与表浅的;而反面是隐含的、虚化的与深厚的。这种多年习惯使然的片面性,使得多数人在做人处世的行为中,抓局部失整体、看表面丟本质、顾前面落后面。而道告诉我们要抓大放小、由表及里、从前至后。“反”既然是道的重要属性,她必然也就会体现在太极拳修为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反向修义法则以三种属性完整而系统地贯穿在太极拳修为的过程中。其一:阳由阴生与阴自阳出,即阴阳互为其根。首先,让我们以太极拳修炼中轻与重这一对立关系为例,来剖析一下互为其根这一属性。《太极拳论》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可为什么许多练拳者轻灵未得,反而在盘拳走架时一举动则全身俱显轻浮;与人打手时,出手则轻率妄动、轻飘无根。此病之表象是轻浮、轻率与轻飘,而病之根源实则是未得“重”之过。正如老子所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以他特有的逆向思维,一针见血地阐明了重与轻、静与躁是相反相成、互为其根的辩证关系。他告诫人们,君主治国安邦与平民处世做人时,轻失去重则失去根基,必然会轻率行事、轻浮妄动、轻薄待人而注定失败;动离开静则躁动无主,必然会急躁盲动、浮躁冒动、焦躁乱动而导致失衡。因此,在太极拳修练中要避免轻而失根之病,就必须遵太极心法反向修义之法则:轻必须出自于重!要在求厚重时而得轻灵;就是欲得轻灵要反求厚重;要把练轻求轻的练法改变为练重求轻。这就是反向修义。如此,才能做到拳谚所云:“练得千斤体,用时四两功”。可见,厚重为体,轻灵为用。厚重为根干,轻灵为枝叶。根深才能叶茂。诚然,在太极拳练重求轻的修炼过程中,既要轻而不浮,还要重而不滞。要轻重相出而中,如师所云:“轻而不浮则灵,重而不滞才厚。”
厚而重是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根基。厚重是由积蓄而得。在与人打手中,如何才能搭手瞬间就发人于丈外呢?师曰:“能蓄能发”。《拳论》云:“蓄而后发”。由此可知,发人的关键在于能蓄;要积而厚之,蓄而重之。如何能蓄呢?师亦曰:“轻灵能蓄。”如是可见,轻灵是为了积蓄;轻灵才能走化自如。能走化才能存蓄;能存蓄才能发打。正像水库蓄足水后,开闸放水才能发电。因此,如同重为轻根之理:蓄为发根,能蓄能发,蓄而后发;发而即蓄,有蓄有发,不蓄不发。正如《老子》所论:“早服谓之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老子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要重视积蓄充足的后备力量。同时慎用积蓄,厚积而薄发:四两可行,不用半斤;一分刚好,不多半厘。且随用随蓄,则后劲无穷,必胜无疑。
因此,在太极拳修炼中,正确运用太极心法反向修义之法则,就能完整系统的理解并掌握轻与重、发与蓄、开与合、化与打、聚与散等诸元素相生相出,互为其根的真义。
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在太极拳修为中始终贯穿着三种属性。我们已知道了其一,是阴阳互为其根性。本篇将重点阐述其二:阴阳否极必反(返)性。
太极阴阳论清楚地揭示了宇宙万物阴极而复阳、阳极而归阴的运化规律。而这一规律在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中,以阴阳相反相成,否(物)极必反(返)的属性完整而系统地贯穿并体现着。如《老子》云:“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意寓深刻地告诉我们:万物之运行规律,不就像是和拉弓一个道理么?抬弓过高就应该向下低些;抬弓低了则必须向上举些;力大弓弦过紧,就需要减力使弓弦回松些;力欠弓弦过松,就一定加力使弓弦绷紧些。在这里老子形象而具体的用张弓之高与低、松与紧来隐喻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相成而否极必反的属性。拉弓的目的是放箭,因此张弓高了要降,低了要抬,力多则减,力小需加。这样才可以做到张弓稳定、平衡而准确;才能弓满如月,张弛衡稳,一箭中的。
综观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中谈及内劲仅一处,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拳论清晰地指出了劲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然究其本质实则仅有二劲:蓄劲和发劲,或称之为阴劲和阳劲。如师所云:“内劲者,一蓄一发也。”在拳论中,王宗岳先师也如老子一样,将抽象莫测的内劲形象具体地喻为张弓放箭。他告诉我们太极拳所求之内劲正是由这一张一弛、一紧一松,一蓄一发而生;在张与驰、紧与松、蓄与发相适而中且相反相成中,太极内劲有得。或者言之,拳中内劲是张时反求驰、紧中反求松,驰时要找张、松中要寻紧的产物。因此,在太极拳修为过程中,只有深刻地认识反向修义法则中阴阳相反相成的属性,正确地遵循运用这一属性,无论走架盘拳或摸手听劲,均应做到反寓其退而进、反寻其紧而松、反问其柔而刚、反求其虚而实。如此,太极神奇之内劲即在这进进退退、刚刚柔柔、松松紧紧、虚虚实实的相反相成之中孕育而生。
由此可知,事物总是在朝与自己相反的方向行进。否极必反或物极必返才是事物发展之必然。如同四季之冷暖:冬季冷至三九,必会返暖;夏时热到三伏,一定转凉。更如月盈则亏、夜黑昼明、水满则溢、雨过天晴等等自然界之万事万物均遵循必返法则而行。既然必反,就必须防反。比如寒则添衣、热则减衣,这是遵循规律而添减;但请注意:添减过头,也依然遵必反法则而向相反结果发展。添多添早会捂而生疾;减早减多仍会受凉而病。因此,我们的老祖宗在遵必反法则的同时,处处防反,即:要重视必反法则的另一种倾向;总结出了在适时适量添减衣衫的过程中,还要春捂秋冻的经验。
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明知必反,却还反着来。明知吸烟有害,却烟不离手;明知贪则必亡,却仍贪得无厌,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日常生活如此,在练拳修为中同样犯此毛病。在行拳走架中本应遵循: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互转;松极转紧,紧极归松,松紧相变之原则。可是,有些人却非要背道而驰,坚持所谓:实要实足,虚要虚透;有松无紧,大松大柔。这是多么明显地违背了太极阴阳理论的错误练法。试想,与人打手时,左右脚前后分立,如左为实脚而实足,右为虚脚而虚透,左实右虚,实足虚透而分家独立,把自己的虚实清楚而分明的展示给对方。请问,在这种情形下,虚实如何变转?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又如何能做到?如此的虚实分家,就必然把自己的命脉拱手交给了对方,岂有不败之理?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如师所云:“补虚难。”行拳走架中,逢多必缺、过之不及。修炼的关键就在于:缺则填、少则添、虚则补。可是,把填理解为增,把添认为是加,把补等同于满,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反而求之,即:填要舍、添需放、补能给,此乃太极拳与人打手之真义。然而,亦如师云:“舍己难。”君不见本应将己身平松放落、与地相和,却偏要五指抓地、足下生根。君不见原是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却反而不舍不给、非丢即顶,产生顶抗丢偏之病就在情理之中了。只有舍得给人、舍己从人,才能无过不及而中;相济而中才能从人仍由己。
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可见,天之道,即事物的本源,应遵多则减、缺则补而趋平衡求中之原则。然而,人之道,即常人的习惯,却时常相反。在现实中,既然人对天经常反动,那么,就让我们遵循这样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公式,即反之再反、否定之否定,不就在反而又反中获得了正确的结果吗?因此,在太极拳的修炼中,改变自己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就必须针对习惯相反而求。只有这样,坚持知反、遵反、防反而反向修义之法则,才能悟真道、修真心、练真功,而在太极高峰的攀登中,登堂入室,有所真得。
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的第三种属性:阴阳相含自变性。
《太极拳论》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虚实宜分清楚。”《十三势歌》亦云:“变转虚实须留意。”由此可知,太极拳修炼不但要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更要虚实能随意变转;如果虚实不能随意相互转变,则必有“迟重之虑”而定无“圆活之趣”。那么,在太极拳修炼中如何能做到虚实分清,而且还能随意自变呢?这是一个在太极拳修为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但是具有太极拳能否入门的根本性,同时也是一个被相当多的修炼者误解而带有普遍性的课题。
首先,让我们对当今有些太极名家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出现的明显有悖于太极阴阳学说的论述加以剖析。比如,有位名家关于分清虚实是这样表述的:“重心在左则左实右虚;重心在右则右实左虚。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所谓单重则轻,双重则滞即指此。”另一个名家则在其著作中着重强调:“单腿重心立柱式身形是绝对的,双重仅是过渡。重心腿(脚)要实足,虚腿(脚)要虚净。”在此暂且先不论这些名家们的功夫高下,仅就上述观点,谈点愚见。不恭之处,还请见谅。
大家都公认我们的祖先以一幅太极(阴阳)图完美、深刻、系统、全面地揭示了宇宙万物之阴阳对立统一而相互变转的运化规律。它凝结并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反复认真地学悟太极图就会发现:黑白鱼发生相互变转,其实质并非位置、方向的颠倒和互换,而是如师所云:妙在鱼眼。正因为黑鱼中含有白眼,此白眼实乃转黑而白的生命之机;白鱼中含有黑睛,此黑睛才是由白变黑的转化之种。这白眼与黑睛才是阴阳虚实变转之根本。就好像围棋之黑白子,无论哪一方:以眼为机,有眼则活。这才是:黑白先后不为奇,虚实实虚是围棋。此白眼与黑睛恰似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由此而生。因此,太极图清楚地告诉我们:阴阳虚实相互变转,其实质是阴阳虚实的相含自变;相含自变之根本,就在于阴中之阳、虚中含实,阳中之阴、实中有虚。所以,反观名家所言:“重心在左则左实右虚;重心在右则右实左虚。”或“实要实足,虚要虚净”等等这些把虚实分家独立:虚净而虚无实,实足而实无虚;把虚实之相含自变,理解为左虚右实或右虚左实的位置互变之论,均有悖于太极阴阳图之实质。
再读王宗岳先师之《太极拳论》更不难发现,《拳论》简洁鲜明地告诉我们:“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让我们以《拳论》为尺再次比对名家之言。《拳论》云:“左重则左虚”;名家说:“重心在左则左实右虚”,且“重心腿(脚)要实足”。《拳论》云:“右重则右杳”;名家道:“重心在右则右实左虚”,更强调“虚腿(脚)要虚净”。由此显见,名家之言与《太极拳论》相背相离。孰是孰非,不言而喻。
再让我们进一步剖析太极拳修炼非“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可之原因。此处所言重之义,可理解为重要、重点、重心。就阴阳虚实而论,重为阳、为实无可厚非。有人会问:照此说来左重则左实没有错呀?然而,这只是表象的理解。深层思辨就会明白:正是因为重为实,才要把重深藏于内而外显为虚。有如作战,我方之重,即主力部队如果部署在左,则要“左重则左虚”,即藏而不露、秘不示人,决不能让对手知道主力的隐藏位置。如果主力部队部署在右,则要“右重则右杳”,即封锁消息、杳无音信,决不能让敌人了解主力的真实配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迷惑对手、诱敌深入。看似空虚,以为有机可趁。殊不知,外虚内实、轻显而重藏。当对手陷入我重兵之困时,我方以优势兵力一举奸之。正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所云:“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孙子正是以外显之形而迷惑敌人,使对手充分暴露;而我无形则是把自己的实力隐藏不露。以此做到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人不知我、我独之人。故,战而必胜。
经过上述分析,反观虚实变转中单重与双重的关系,就不难分清对与错了。左重则左实或右重则右实,重即实,实再加实,内外双实,则不折不扣双重也;只有内重(实)而外虚,藏重而显轻,一重一轻,一实一虚,实而虚之,虚而实之,此乃真单重也。
综上所述可以断言:太极拳修为过程中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其第三属性,即:阴中须含阳、阳中要有阴,阴阳相含自变性,这是符合太极阴阳学说之根本,是太极拳修炼中必须遵守的重要法则之一。
《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老子以他那洞察本源的智慧,用逆向思辨的方法,揭示着事物最本质的运化规律。大道必然走向反面,返向本态;大道无所不能、无所不容、无所不用。然而,她却以柔示人,严己宽人。大道始终遵循自己反与弱的特性,从无到有,反有而无,周而复始,反(返)来反(返)去,循环不已。因此,道之运行轨迹即圆,或者简而言之,道即太极,太极即道。
太极心法反向修义法则之三种属性:其一,阴阳互为其根性;其二,阴阳否极必反性;其三,阴阳相含自变性,均来自于道之特性。关于如何练好太极拳,如师所云:“悟道,修心,练功”。悟修练三位一体。悟为本,修为主,练为要。此三者缺一而不成矣。修为在心:有心无为,无为无心;有心有法,非心非法。太极拳真义之本源就在这一有一无与亦无亦有之中。妙哉:太极!
三、假借修真
假借修真是太极心法的重要法则之一。何谓假借修真?顾名思义,就是借用假设、假想与假如的思维方法去寻求、修炼,从而悟到拳中最本质、最真切的拳理与拳义;并使太极拳神秘之内功在自己身上得以体悟、认证和作为。
有朋友会说:“学练太极拳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一式一式认真地练,哪里用什么假借修真呢?”或许还会有人心存疑问:“不用假借就不能修真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修炼太极拳离开假借修真这个法则,是无法迈进太极拳之门的!那么,修炼太极拳为什么非要遵循假借修真这个法则呢?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我要说明假借修真法则不是门派的产物,更非大师的臆造,而是根据太极拳最本质的特性所决定派生的。有人会问:“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什么呢?”要了解太极拳的本质特性就必须从何谓拳、何谓太极入手。何谓拳已经在《太极拳道》中有所论述,在此我重点地谈谈何谓太极拳所言之太极。为什么太极拳要冠以“太极”之名呢?谈论之前需要表明,我之所言仅是个人对太极拳的愚见,只是个人修炼的体会与感悟,充其量是近乎、可能、大概。因为太极也好、拳也罢,都如同老子所论之道,是不可言、不可说、不可名的。所以,我之言说也是不可言而言、不可说而说。
言归正传,什么是太极拳所冠名之太极呢?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由此可知,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合太极。《周易》也明确地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更深刻地阐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综上所论,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宇宙万物自阴阳而生;阴阳由太极而分成;太极又由无极,即道而生。因此,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太极拳也正是遵“道”之运动规律,由我们的先人以其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不断发现、不断完善而制造出的独一无二之拳。此拳冠以太极之名,必然一丝不苟、忠贞不二地遵循并体现着道的全部本质、品格及特性。太极拳就是秉承道之属性,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毫不含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最本质的三种特性:
其一、逆向思维必反性;
其二、抽象思辨想象性;
其三、模糊推理终极性。
而这些最本质的特性的特点,恰恰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是不可测的、不可量的;是不固定的、不具体的;是既在内,又在外的;是既不在内,也不在外的;是不可重复、不可复制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这些本质特性的特点使人们形成了“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观念;也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修炼太极拳的难点。太极拳是内家拳;太极拳修炼的是内功;而内功要有内气与内劲。内气不是人们生理上的呼吸之气。如果呼吸系统生病,就要去医院呼吸科诊治;而内气不足或不畅,就只有去找会望闻问切的真正的中医大夫调理阴阳了。太极之内劲也绝非常人所用之力。内劲靠举哑铃、打沙袋的锻练方法是无法获得的。那么,内气与内劲又是如何生成的呢?老子说:“道生一”。这个一即是太极。老子又说:“一生二。”即由太极分生之阴阳二气。老子接着说:“二生三。”为何不是二生四呢?这“三”正是阴阳相互对立冲撞、相互交融消长、相互补充变转之后而生成的一种新的东西、新的元素。这新的元素在拳中就是太极内劲。
这“一生二,二生三”之始终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过程。因此,在太极拳修炼中,松紧求沉、轻重求稳、曲直求弹、刚柔求韧、快慢求匀、内外求整、虚实求灵、有无求变;而此沉、稳、弹、韧、匀、整、灵、变,更是无法测、不可称、不能量的一种自我感悟。所以,在太极拳修炼中,就必须在心法中求练法,在抽象中寻具体,在想象中找感觉,在假借中出真实。总而言之,假借修真法则是太极拳修炼中登堂入室之必经途径。
只有深入全面地理解假借修真的具体内涵,才能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这一重要法则。深刻理解假借修真法则的内涵,首先就要清楚地知道何谓所言其假?何谓所言其真?其假与真存在着怎样一种内在的联系?当然我们一定要先把假借修真法则的假与真,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认为的假或真,从原则本质上加以区分。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假与真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品质。假就是假,真就是真;人们常说: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对于那些假话、假意、假货与假唱等等一切假的东西,无不深恶痛绝;提到假,人们经常习惯地把虚与假关联在一起,痛斥那些虚情假意、谎言连篇的人:少来这虚假一套!而人们又总是把求真务实作为做人的准则。人们的这些认识与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在生活中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反假、弃假、打假;要自始至终地言真、倡真、求真。然而,在太极拳修炼中,假借修真法则所言之假与真,与日常生活中的假与真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含义。为讲清楚太极拳修炼中借假修真法则里的假与真,我们得先从艺术谈起。
有朋友可能会激烈地反对说:“让你谈太极拳的假借修真,你却扯什么艺术,这分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或许还有朋友说:“太极拳是武术不是艺术!”诚然,太极拳是民族传统武术的一种;可是,我要说:“她不但是武术,更是艺术!”太极拳以她深邃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修为方式,为人们展示着美轮美奂的拳艺与拳术。太极拳之艺之术,可以与任何一种传统的艺术相媲美。艺术源于生活、源于生命。生命与生活是有限的,而艺术却在这有限之中,完美而真实地孕育出了无比震撼的无限的生命力量。太极拳正是以她那有限的柔美形象,展现出刚韧而无限的内在魅力。这有与无、外与内的精美结合,至大至极地把太极拳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艺术属性,毫不吝啬地演绎在我们面前。我们大家可以坚定地说:“太极拳是艺术!”我们要向所有热爱太极拳的朋友呼吁:请用艺术的眼光去洞察太极拳;请用艺术的心灵去感悟太极拳;请用艺术的方法去修炼太极拳!只有这样,你才会离太极拳之艺术殿堂越来越近。
太极拳假借修真法则的假与真,如师曰:“假者,真而假也;真者,假而真也。”这完全同于一切艺术范畴中的假与真。我想用几个实例加以分析说明。如今四十岁以上的朋友们大概都还记得20多年前的一次春节晚会上,话剧艺术家王景愚先生表演了一出哑剧《吃鸡》。王先生在舞台上没有真的鸡可吃,也不用道具,更无需言语台词;而是用身体的形象动作,夸张而逼真地把吃鸡中的各种表情与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至今让我们回味无穷。假吃鸡而真神韵,正因其假而真,才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如果王先生当年手捧一只真实的烤鸡在舞台上真吃,即使吃得再津津有味,恐怕观众早就退席回家,买只鸡自己去吃了。齐白石大师善画虾。画纸上的虾,虽为大师笔下之作,但其神态栩栩如生,犹如在水中纵情游动。大师所画之虾,因其假而真才无价!如今即使用一整车真活虾,恐怕也难得换来一只齐先生笔下的假虾。京剧前辈李万春先生,人称美猴王,表演悟空猴戏堪称一绝。据说李先生家中饲养着多只猴子。每天清晨,先生总是要走到笼前与猴戏耍,反复观察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舞台上李先生举手投足、捉毛抓痒,无不形神俱真,这才是:不是真猴赛真猴!总之,这些艺术大家把生活中的真与假经过提炼加工,形成了艺术范畴的并赋予了艺术生命的假与真,因而才会绽放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现在我们再来剖析太极拳中的假与真,不难发现:太极拳也正是有形中求无形,有象中求无象,有限中求无限;如同艺术中的假求真,太极拳有中求无,同样是假中求其真。比如拳中起势,师曰:“起势如挑担!”就是要练者在做起势之式时,虽无担可挑,但要假想有担,而把挑担之神意,真切地贯穿并反映在起势的动作中。再如,手挥琵琶式,师云:“妙在‘挥’字。”试想,手有琵琶而无挥,岂不成了手拿琵琶,至多是手捧琵琶。只有手挥之意真切,怀中假有之琵琶才能在周身一动无有不动与一静无有不静之中,奏响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十面埋伏》曲。又如,白鹤亮翅式,师亦云:“亮要展,展欲飞。”可完全想象:只亮而无展,此鹤只能是只死鹤模型;如亮而展,且展有欲飞之真意,则一只跃跃欲飞、似直冲云霄之仙鹤,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仅举这几例,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拳中哪有什么担可挑,哪有什么琵琶可挥,哪有什么亮翅之鹤?然而就在这假有之中,求出其内在的、真实的神意来,这不正是太极拳修为中孜孜所求的真义吗?
由此可见,假求真,真而假;假借修真这一法则,贯穿于太极拳修为的始终。在太极拳名家之论中也随处可见,如:“形如博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太极拳所求之境界,如同《红楼梦》“太虚幻境”一般:“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让我们永远秉承假借修真法则,在太极拳修为的真真假假与虚虚实实之中,悟其义、练其功、得其乐!(待续)
在太极拳修为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假借修真法则呢?归纳总结有三:其一曰:假想;其二曰:假定;其三曰:假装。以下就其三假,分而述之。
其一,假想。大凡练太极拳多年的朋友都清楚地知道,修炼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即:“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其实,练时有与用时无,这就是假借修真法则之假想方法的具体应用。我们毫不犹豫地承认,太极拳是武术。太极拳不但好看,而且实用。内外兼修、体用兼备是太极拳的重要特性。练是为了用,因此修炼时就必须遵循实用的原则。否则练归练、用是用,那么练必成瞎练,用定为无用。
如何才能在日常修炼中做到以实战应用为原则呢?那就必须做到无当有,假修真。要真正做到:无敌似有敌,假想修真功。关于假修真,师亦曰:“手忌空去,意忌空回。”(此处所言之手,并非仅指常言之手,而是总指周身之处处。)因此,平日盘拳走架就要做到手手不空、处处有意。此意能够理解为假想有敌之意。日常盘拳就要做到如师所云:
起势未始,敌已当前;
无畏无惧,安逸外显;
似生动念,即与敌沾;
意与敌粘,连敌不断;
随敌要圆,无缺无陷;
身从意动,后手为先;
往复折叠,进退转换;
迈步轻灵,虚实相伴;
形左实右,左顾右盼;
蓄而后发,气要贯穿;
完整一气,身外有念;
无形无象,势势绵延;
合收太极,仍与敌连;
手手不空,忽隐忽现;
无敌似有,假想真练;
太极真功,用时自现。
如此,平日练时能做到:以心察敌、以意粘敌、以气连敌、以目观敌、以手沾敌,这样在实战中遇敌,则能做到虽用似练,虽有犹无;心中无敌,目中无人;全无定向,随心所欲。
其二,假定。我们大家都知道处处求中是太极心法之核心;也是太极拳修为的不二法门。在太极拳道《中与定》的章节中,我们已论述了中与定的内在关系;阐明了求中必先设定,以定求中,无定无中的道理。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不定才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所求之定,实为不定之定。定是相对不定而言的。定是自不定而止,不定是自定而始。定而不定,不定而定,循环不已,周而复始。既然宇宙万物的实质是不定,那么如何才能不定中求其定呢?师曰:“假设其定”。也就是说拳中本无定,不定之中假设定。当然,此定虽为人之假设,但必须是假设而真实,假定而真有。此定乃不定之止,才真能定、能安、能静。此定乃不定之始,才能定而生静,静而寓动。因此,可以说,假而设定是太极拳修炼中内练神意气的重要方法。
太极心法假借修真法则之假定,在太极拳修为中的具体应用内容很多,仅举个例加以论之。比如,无论盘拳走架或是打手搏击,均需要假定其空间范围。如果练拳人执着于己身,其神其意只局限于自身各部之动作,其操之拳与盘之架必定身外无物。然而,太极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内外相融,一气贯通。执着己身只有其内而无其外,其神形必着意着相而呆。因此,盘拳走架要把藏于有形身内之神意,放至身外无形之空间。此空间即随假定之范围自由纵放屈伸;在这随意纵放曲伸的空间中,有形之身与无形之意,无内无外,神气鼓荡,犹如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自然与自由之王国中随心所欲,纵情遨游。此刻,哪有什么拳架拳式?哪有什么有形之身?哪有什么无形之意?仅有尚存道法自然而已!空间范围之假定,正如大成拳祖师王芗斋先生所云:“习时须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之内,四围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若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王芗斋先生此论精辟至极,真乃假借修真之真谛,实为我辈应思应悟之经典!
假借修真法则之假定的具体应用范例还有,在太极拳打手搏击蓄发一定间之时,要假定发放之落点。如《拳诀》所言:“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由此可见,在发放瞬间不但要掌握发自何处,还能控制落在何方。如《拳论》所言:“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发放对手犹如张弓放箭。放箭就要有的放矢,是放至五米之外,还是放至十米之内;这对所张之弓与所用之劲是有不同要求的。因此,假定落点,用发点找落点,以假定之落点为基准,控制并调整自身之神意气,以蓄合之劲将对手发向落点,就成为了对敌打手时能否瞬间成功发放的关键。
同时,在平时盘拳练功时,要时时处处以假想之敌为所发之箭。假定身外空间之落点,在假想与假定中训练自我的发放距离感。这样久之,练时虽假想假定,却凭假生出了因敌而调控的真实距离感与空间感。在此我想强调,有的练家,甚至有些名家,在太极拳推手搏击时,把发放之落点定在敌方有形之身体上,似乎有待商榷。如师所云:“劲不向敌发。”也就是说,发敌之劲是穿透对手,直指对手身后之假定落点。所以,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弓,对手是箭,靶子或者称为落点是假定在身外的某点。这样才可以如《拳论》所言:“手上便有分寸,亦拿得人起,放得人出。”当然,假定空间范围也好,假定身外落点也罢,均不是自己想当然,而是因敌随势而假定。此定虽为假定,是因时因势以客观为准,故能假定而出真实。
很多人在追求太极拳内功时,往往不重视或忽视空间感、距离感与节奏感的训练和掌控;以为只要懂劲就能发放成功。孰不知,虽练拳多年,只能和自己人演练,而不能上擂台实战。究其原因很多,不能掌握与调控空间、距离与节奏之三感,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假借修真法则之假定,正是训练和培养此三感的有效方法,望同道朋友慎思之。
其三,假装。如果说假想与假定均是假而求真,那么假装则是假借修真法则中真而装假的具体应用。说到假装,很多人会非常反感。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假装是一种不诚实、不磊落的小人之举,是被人所不齿的恶习。在此,我想再次重申,太极拳所言之假与真,从本质上不同于生活中的真假概念。太极拳中的真与假是拳理与拳义所决定之必然;是亦真亦假,可真可假,真而能假,假能变真,真中有假,假里含真;这是艺术范畴的真与假在太极拳中的完美展现。太极拳需要真与假;太极拳离不开真与假。因此,不论平日操拳习练,还是对敌实战,假而求真固然重要,真能假装亦同样关键。
何谓假装?师曰:“知而装不知也。”有朋友会问:练太极拳知道就是知道,为什么还要装不知道?我们说此处知与不知:是己真知而装不知;人不知而以为知。我们说过练是为了用。在与对手实战中,能做到真假虚实、装假藏真、虚实无定,才能做到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克敌制胜,所向披靡。比如《孙子兵法》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一章所论:“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雪屯也。”在这计中孙子告诫兵家:在对敌作战时,宁可知道而假装不知道,不轻举妄动,但决不能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冒然行动。要内藏灵机、外示痴傻,就像惊雷暗藏在云端待机而炸,出奇不意,迅雷不及掩耳。这样才可以必胜无疑。而若假癫真痴、露机乱动,则必败无疑。孙子所云虽为军队战争,但在太极拳推手搏击中何不如此呢?在与人打手时,有些人非但做不到假装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不轻而为,或待机而为;恰恰反其道而行:不审时度势,假知而真不知,自以为是,轻率行动,或陷敌假装之惑,被动挨打,其结果必以失败而告终。故假装痴者胜,假装癫者败。要如孙子所言:假痴不癫,才是胜利的保障。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云:“彼不动,己不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要在平日习练时,用假装而藏真的方法去检验和规范自己的行动,那么在与对手搏击时,才能真正做到假装而镇静;诱敌深入,引进落空,后发先至,大获全胜。
假借修真是太极拳修为中太极心法的重要法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修炼正是用有形之拳,求无形之神;以有象之体,得无象之意;在虚假中求真实,在具体中寻抽象。正如老子所言之道,她的模糊、抽象、不可知与不可言之特性,使得老子在论道时也要遵循假借修真之法则。请看:“上善若水”、“能婴儿乎”、“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老子假借地球上随处可见而具体的水,用水的状态,水的品格,水的特性来比喻并解读道的形态和品质,从而使我们能形象而具体地触摸到了道的真实内涵。同理,老子或形象或夸张地绞尽脑汁假借“婴儿”“烹小鲜”等摸得到、看得清的实证而使我们更真切地贴近了道,感受了道,有滋有味地品尝到了道的味道。同样,让我们在太极拳修为中高擎假借修真法则之大旗,在其有形有象、有声有色与有边有际的修为中,追寻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边无际与无形无象、无穷之神妙。正如古真人云:“舍却幻身元无物,认得玄关即是仙。”太极心法假借修真法则不正是太极拳修炼中的玄关一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