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好美女人网资讯正文

兰亭序这么临胜他人临十遍

2019-12-23 13:28:35 作者:责任编辑NO。郑子龙0371浏览次数:9991  

冯摹《兰亭》向来都被认为是最接近原作的摹本,这从其用笔和结构都可得到较为切当地了解,所以一千多年以来,《兰亭序》不只树立起了行书审美范式,还招引了很多书法人竞相临习,不过,有些人临了上百遍,或许还不理解下面四个关键:

《兰亭序》(冯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辨原料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云:“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鼠须是硬毫,是否杂用副毫已不得而知。蚕茧纸是一种通过压磨,表面光洁似蚕茧的楮皮纸。由此,描摹此帖最好选用与之功能附近的笔纸。如纯狼毫、兼毫,细腻不渗化的毛边纸、蝉衣宣等,忌用羊毫、生宣。

二、笔法要点

1、用笔多露锋

用笔的藏露,古人很早就留意到了,比方东汉蔡邕《九势》云:“藏锋,点画收支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其实,用笔的藏露是彼此转化,相得益彰的,这是一个笔锋调整的进程,也是一个节奏转化的进程。露锋取势,点画多生动而见性;藏锋蓄势,点画多宛转而生情。用锋的藏露转化在《兰亭》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羲之自己也说:“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书论》)尖笔落锋混成需求极强的笔力与自傲,这也是晋唐行草笔法的精华。

2、用笔牵引、多用翻笔

在快速书写的进程中,呈现点画的牵引是很天然的。牵引使点画的联系更为严密,也更为奇妙多变。《兰亭》点画的牵引既复杂多变又出以天然,这在这以后的书法史中也是极为稀有的。用羲之自己的话说便是:“游丝断而能续,龙鸾群而不争。”(《用笔赋》)当然,单有牵引还不能极端改变,一起还需添加用笔的翻转。这便是唐虞世南《笔髓论》中所说的:“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停,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天然之理。”这种旋毫翻转使笔锋能不断凝集在一起,使笔力得以增强。

3、重侧势

用笔中锋的概念,好像构成于唐宋之后,因那时用笔趋软,执笔较正,之前无用笔中侧之说,只讲顺逆、藏露。这是因为晋人斜执笔、重运腕、硬毫侧锋取势。在运笔使转进程中,天然会有一种中侧的改变。因为晋人笔力微弱,不存在点画脆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书论》)对晋人而言,用笔八面出锋不单指行笔的方向,也包含了对笔毫各个面的运用。

后来方笔与圆笔之争,也是因为不理解晋唐用笔的特色而发生的。侧势用笔有刷掠的意味,使点画发生振动感,显得生动而有姿势,也使笔力得以充分地表现。因为若用硬毫正锋写字,那是很难有改变可言,也是难以成字的。重侧势也使行书的起笔丰厚而生动。

三、势与平衡

行书结构以欹侧为主,使字形显得生动而多变。《兰亭》的欹侧多依字形天但是变。因为笔势微弱,使字势倒闭,欹侧多能到达一种势的平衡。正如董其昌《画禅室漫笔》所云:“字须奇宕潇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结字的潇脱有新意是书家性格、风格的重要表现。羲之曾云:“适我无非新。”便是为学为艺要不断求新,要逾越年代的捆绑,使性格在这样的一个进程中得以不断张显。

四、整行与整篇

行书不单要注要点画的联系,一起也要重视上下字的联系,尤其是整行与整篇。《兰亭》是一篇序文,介于规章书与行狎书之间。用现在的分法应归于楷行,而非行草。从行气来说,字形有巨细,字势有左右的摇摆,字距有松紧,所以行气以这些要素的改变而定,以上要素改变小,则行气多显陡峭;以上要素改变大,则行气多显跌宕。从全体规矩来说,一般前面多陡峭,后边多跌宕,有一个改变的进程。这与羲之书此文时的文思缓急有关,开端较为陡峭,跟着文思的涌动焕发,书写的速度天然不断加速,行气的摇摆也就不断增强,至尾达于极点,所以前半部分偏于行楷,后半部分偏于行草。

尽管说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生发出的一种字体,没有固定的规律。但羲之《兰亭》无形中似有一种法度的意味,后来的行书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演化的,所以,可以说《兰亭》为行书树立了规律,功不可没。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猜您喜欢